杜氐理論在美國一向被認為是技術分析的始祖,現時很多技術方法多少都是以杜氐理論為基礎。在深入研究杜氐理論之前,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基概念,這就是牛市與熊市兩個節然不同的市場形態,粗略來說,牛市是一個長期上升的市況,而熊市則是一個長期下跌的市況。牛市分三段完成,熊市則分二段完成,有關細則以後再談。
1...牛市特徵──股價對好消息反應正面,對壞消息反應遲緩,集資活動頻繁。
2...熊市特徵──股價對好消息反應遲緩,或只作瞬間反彈,而壞消則可以推股價急速下滑。
杜氏理論雖是由查爾斯.杜 Charles Dow發明,但在他有生之年從未正式稱其投資分析方法為理論,杜氐在1889 年開始成為 [ 華爾街日報 ] 編輯,並撰寫文章,但他從未著書講述有關他的理論,他只是將有關對股市的見解寫在每日的社論中,而他一生均以辦報為主。
在他死後,S.A. Nelson 於1902 年將杜氐的社論整理成一本名為 The ABC of Stock Speculation 的書;在此書中,杜氐的方法首次被稱為理論,此亦是杜氐理論的由來。
此外,在1922 年,杜氐在 [ 華爾街日報 ] 的編輯繼任人William Hamilton將杜氐理論較有系統地的輯錄成書,此書名為 The Stock Market Barometer,而 Robert Rhea在1932 年著書Dow Theory,更進一步將杜氐理論發揚。
杜氐亦是杜瓊斯指數 (Dow Jones Average) 的發明者,初時杜瓊斯指數內只得十一隻股票,其中九隻為鐵路股,原意可方便投資者在收市後,將此十一隻股票相加,便可計出指數,並沒有現時這麼複雜。
杜氏理論有十大原則,某些原則三言兩語已可介紹完,其中羊群效應 (Stocks tend to move as a group )及成交與走勢一致 (Volume goes with the trend)就是一個句子已解釋好了。我無意續一介紹,因為,這樣沒有新意,這裡並不是教科書。但是,單是閱讀本文已可掌握杜氏理論主要的內容,其中首三個原則最為重要,這亦是殿下以後技術分析發展的基本概念。
杜氏理論第一項原則是:市場的指數已將各樣情況反映 ( the average discount everything),此原則表示任何會影響供求的因素已反映在指數內。第二項原則是市場有三種走勢 (The Market has three trends),分別為主要走勢、次要走勢及小型走勢 (Primary Trend, Secondary Trend and Minor Trend)。杜氏以潮、浪及漣漪來比喻此三種走勢。杜氏認為若一個走勢能維持大約一年以上,便是主要走勢,亦即牛市或熊市;而次要走勢通常維持數周至數月不等,並調整主要走勢1/3 –2/3 升幅 (或跌幅) 不等,但調整幅度的一半則較為常見;而小型走勢通常維持少於3周,亦即短期波動。杜氏所指的趨勢 (Trend) 定義是:在上升走勢時,不但需要一浪頂高於一浪頂,同時亦要求一個浪底高於一個浪底,才算是一個上升走勢的形成;而在下跌走勢時,則要一浪底低於一浪底,而同時亦要求一浪頂低於一浪頂。
杜氏理論第三項原則是:每一主要走勢皆有三個階段(Major trends have three phrases)。以牛市即主要走勢是上升的時候為例,第一期為收集期,當大部份不利的經濟因素已在市場反映,而先知先覺的投資者開始在市場吸納。第二期為上升期,當大部分走勢追隨者在發覺股價有異動並破位上升後因而跟進,這時經濟因素亦漸見改善。第三期為升浪的最後一期,當經濟情況進一步改善,報章亦經常大事報道股票大升的故事,而普羅大眾逐漸加入炒賣行列,引股市升至此頂點。
杜氏理論指的熊市即主要走勢下跌的市況,第一期為派發期 (Distribution Period),在此期間有遠見的投資者感到公司盈利已增極高,再無進一步增加可能,因而趁機減持,大市成交仍高,但每次上升均呈現成交下降,與升勢背馳,至於一般散戶仍頗活躍,但已對股價不再進一步上升感到不耐煩;至於第二期則為恐慌性拋售階段,買家漸在市場消失,而一沽家拋售速度加快,引致股價急跌,如直插般,而成交亦大增,在恐慌性拋售後,股市會出現反彈,,(即主要走勢內的次要走勢) 或橫行,此階段時間可能頗長,需視乎當時經濟情況而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