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ng的對象是新加坡交易所,要 Short的是港交所( 388)。這是摩根大通昨日提議的短期 Pair Trade(平衡買賣)策略。
新交所過去 40個交易日,處理的日均成交額有 14.7億美元,比 7月中時增加 41%。港交所同期處理的日均成交額有 67億美元,只上升 7%。此消彼長下,港交所成交額相對於新交所的比率,由 7月中時的 6倍,急降至現在的 4.5倍。
交易所的估值一向與成交額有很大的關聯性,但兩交易所的股價相對走勢,還未完全反映成交額的相對變化,港交所期內僅比新交所多跌 7個百分點。摩通相信股價很快就會作出反應,建議短期( 2至 4星期)可以實行「買新交所、沽空港交所」的平衡買賣策略,博一成回報。
摩通指,這是短期買賣策略,不會長線薦買新交所,維持 Neutral評級,繼續 Overweight港交所。摩通的解釋是,兩交易所成交額的差距收窄,似乎是市況波動下的過渡現象。而港交所有 IPO市場、人民幣國際化等長期賣點, 29倍 PE貴得有道理。
兩交易所拉近了成交額差距,真的只是短暫現象?摩通沒有提供更長期的成交額比率。如自行利用彭博數據計算,港交所對新交所每日成交額比率的 30天平均數,上周跌至 6.3倍,是兩年來最低水平。之前的低位是 2009年 10月初的 6倍,除此之外,上周的比率其實已返回 4年前水平。
這個比率在 2007年底港股牛市末期,曾急升至 11倍的高峯,此後呈現緩慢而反覆的回落之勢。 2008年的高位約 10倍, 2009年約 9倍, 2010年 8倍。
港交所 2009、 2010連續兩年成為全球 IPO集資最多的交易所,但與新交所在成交額上的差距,未有擴闊反而縮窄,應該反映了新交所在劣勢下,仍然搵到應對的辦法。
港從沒拋離星洲
新交所近年積極開拓上市債券、衍生產品和商品期貨交易, 8月中又啟用了全球最快的交易系統 Reach,政府又用盡方法吸引對冲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落戶,這些努力都應該有助拉近與港交所的距離。尤其是 Reach系統僅啟用了數周,威力還未全面發揮出來。
「金融中心」幾位作者不約而同地關注新加坡與香港的競爭,不獨因為曼聯 IPO被攔截這個近因,而是新加坡近十多年來的發展確實標青。香港以為金融中心的競爭者早已由獅城變為上海,其實以金融市場整體表現來衡量,而非僅僅着眼股票市場,老對手新加坡從沒有被我們拋離。
如果比較經濟總量,香港更加是落後新加坡越來越多。獅城通過進取的人口政策,有計劃地輸入人才,人口近年急速膨脹,去年突破 500萬人,是 80年代初的兩倍。儘管人口仍然比香港少近三成,但去年的 GDP已追平香港,按購買力調整的人均 GDP近 6萬美元,比香港高出 30%。
看看附圖,兩城的人均 GDP原本叮噹馬頭,在 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差距。新加坡先天不足,不似得香港有中國大陸這個腹地,但經濟表現反而遙遙領先,證明它做對了一些事情,我們不能視而不見。
方博
Next Media